-
我想,我可能和情感專家的思考方式不同,無法給你答案,畢竟我只是一名演員。
-
你提出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放下一個人?我在想,你所謂的「放下」是什麼呢?應該不是指完全想不起來的那種遺忘吧?我猜有可能是指,對於某種既定的事實,有了與過往不一樣的詮釋與理解,因此有辦法與這項事實更加協調的相處。
-
看來關鍵在於,這像是一把鑰匙一般神奇的解答。如果找到了它,我們打結的腦袋就有機會被某種智慧溫柔的撫平,使自己與痛苦更協調的共處,「真正放下一個人」。
-
過去我認為這把鑰匙是一句話,例如「要能放下一個人,必須先溫柔的把自己放下」或是「世界上沒有放不下的東西,若到了最後還放不下的,就是你人生的意義」之類。
-
我要是認真掰,還可掰出成千上百這種看似能成為鑰匙的金句。但根據我的經驗,在這種時候,你若是去書局找這種簡答一般的鑰匙,也只是暫時麻醉你受傷的心。藥效退了,依然隱隱作痛。
-
後來,我發現這把鑰匙很可能必須是「人」。真要能照進心中某個晦澀難解的死角,不能光靠一句話,還要看說出那句話的人是誰。人如果對了,他甚至不需要開口,只需要一個擁抱、一個凝視、甚至只是在腦中閃過他遠離的背影,一切如迷霧般的晦暗過往就能豁然開朗。
-
再仔細想想,這把鑰匙也許不見得與人有關,它可能是「時間和空間」。湛藍的大海與深邃的星空教我的事,遠比我們想像的還多。此時身旁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大自然的媒介。在無限大的存在面前,他的一舉一動,都充滿隱喻與徵兆。哪怕他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能扮演為你帶來鑰匙的使者。
-
你看,如果這把鑰匙像是空氣分子的結構一般,散佈在萬事萬物、每分每秒之中,說穿了,不就等於沒有鑰匙嗎?聽起來好沮喪。
-
但是我認為,就如同空氣,某些地方的空氣清新,某些地方渾濁。鑰匙分子(剛剛亂發明的名詞,只好暫時這樣稱呼)的密度也會有濃度上的區別。我們總不會期望自己在空氣渾濁的地方能有清晰的思考與愉悅的心情吧?
-
檢視一下周遭的人,平時與你談論情感觀念的人、約會聊天的人,帶有什麼質地的空氣品質?平時工作的地方、放鬆心情的地方,帶有什麼質地的空氣品質?無論閱讀什麼、與什麼人相處、或讓自己身處何處,儘管往讓清新自在的地方去,讓自己多接觸鑰匙分子濃度高的空氣。
-
說不定,在你獲得這把鑰匙之前,驚訝的發現自已早已成為了別人的鑰匙。也說不定,這把鑰匙若要真正被掌握且使用,它的先決條件是,「成為別人的鑰匙」。